猪日
01
农历正月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在初一至初六,在鸡栏、猪圈、羊栏、牛棚等处贴红纸,祈求六畜兴旺。此外,还有“正月一日不杀鸡,二日不杀狗,三日不杀猪,四日不杀羊,五日不杀牛,六日不杀马,七日不用刑”之说。
表面上看,六畜之日只是一种传承已久的民间习俗,其实是古代天人合一观念的形象反映,它的深刻内涵是:
人类和万物是互相依存的关系,在喜庆的日子里,不要忘记了六畜对人类的贡献。
老鼠嫁女
02
老鼠,与狐狸、蛇、刺猬、黄鼠狼一起被称为“五大仙”,它们都曾经被北方人奉为“财神”。在汉族民间,相传正月初三晚上是“老鼠娶亲”的大日子,会听到老鼠吱吱叫的声音,为了不打扰老鼠娶亲的好事,在该晚都会尽量提早熄灯就寝,并且在家中的厨房或老鼠常出入的角落,撒上一些米盐、糕饼与老鼠共享新婚的欢乐和一年来的收成,这些东西俗称“米妆”,或称“老鼠分钱”,希望与老鼠打好交道以求来年的鼠害少一些。
躲避赤狗
03
正月初三称为赤狗日。传说中“赤狗”是 “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赤狗”谐音“赤口”,通常不会外出拜年,传说这天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所以老一辈的居民,在这天足不出户,留在家中祭祀神明。如一定外出,可放一道化口舌符袋于身上,以化解口舌。
在南方,大年初三的早上要贴“赤口”(禁口)。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这些垃圾是初一初二两天积下来的,一定要到初三才一起清理倒掉,否则,等于把家中的金银财宝向外流一样。
贴“赤口”,是使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烧门神纸
04
古代的人们到了大年初三这天会把过节的松柏枝及所挂的门神等一起焚化,表示年过完了马上要开始经营生意了。所以有句俗谚说“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
扫尘送穷日
05
有的地区,在正月初三还会送穷。以正月初三为送穷日。清顾禄《清嘉录·小年朝》:
“《远平志》:正月三日,人多扫积尘于箕,并加敝帚,委诸歧路以送穷。”
送穷的日子虽各有异,各地送穷的日子也各不同,但有一点还是共同的,即都是安排在正月新春进行。
禁食米饭
06
正月初三俗称“谷子的生日”,一直流传于民间,在这天家家户户会祈年,且禁食米饭,不然来年会影响谷物收成。
吃合子
07
俗话说初一饺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往家转,传统习俗显年初三要吃合子,在这里合子有团团圆圆的美好寓意。
合子是中华面食中的一种,是中国北方,尤其是在京、津地区流行的一种面食。它是一种薄皮的小馅饼,属于馅饼类,圆形,两层薄皮内只有一层馅,需用饼铛烙制。
小年朝
08
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正月初三的习俗还是很有趣的,体现了传统农耕文化下,人们对来年五谷丰登的期许和对自然万物的感恩之意。
点亮“在看”,祝愿万事胜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