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家在铁路附近的朋友,回家路上一定都会有个下意识的动作,那就是踢石子。相比其他地方,铁轨旁的石子好像格外多。而现在高铁的轨道上却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同样是铁轨,火车轨道需要那么多石子?这背后有哪些科学道理?今天我们就从科学的角度一起来分析这个问题。
想要弄懂这个问题,我们还得先从这些小石子说起。路旁的小石子,主要成分是特级花岗岩,被称为“道砟”。为什么铁轨上要铺道砟?这和火车轨道的发展有关,最早的火车轨道是用木头做的,到了19世纪,钢轨出现了,为了减少地面的应力,人们开始在轨道下铺设一层碎石,这就是道砟。
而这层碎石子的作用其实很多,首先他们可以承载路基,并分散火车和铁轨的重量。我们知道,铁轨架设在泥土上,和火车的接触面积很小。但是火车本身是非常重要的,因此铁轨需要承受相当大的压力。所以在铁轨上铺设枕木和石子是非常有必要的,这样就可以帮助轨道分散火车的重量,避免路基损坏;还可以减少列车对地面的压力,减少共振现象,保证列车能够平稳地运行;而且火车在高速行驶时,还会产生噪音和高热,这些碎石子能很好地吸受噪音和高热。加上这些小石子铺设简单,价格也相对较低,又便于维护,在帮助提高道床排水的同时,对防止植被在铁轨上生长也起到一定作用。这些优点让道砟很受欢迎。
但人们逐渐发现,这些小石子并不是“十全十美”的,它们产生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这些小石子需要经常进行清筛和维护。因为高速行驶的火车会让土地震动,长期震动就会使泥土混进小石子中,如果不及时清理,道砟的整体强度会被减弱,还很容易造成轨面沉降。这些小石子还很容易飞溅,一旦没有做好防护措施,就很可能伤害行人或过往车辆。
展开全文
为了出行更加安全,如今高铁大多采用“无砟” 轨道。这种轨道直接把铁轨浇灌在混凝土上,这样不但能够达到减少维护,降低粉尘的效果,还能美化环境,更可以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列车提速。
而且无论是火车还是高铁,都需要一个用于检查、维护的时间段,我们把这个时间段称为“开天窗”。普通的火车可以在白天“开天窗”。利用运行线的间隙时间就对线路进行检查、维护。在此期间一些过往列车还可能被限速,这使工人有更多养护道砟的时间。但高铁运行线密集,在白天“开天窗”几乎不可能。而且高铁速度更快,传统的维护方式并不安全。即使在夜间检修也主要是检查车辆、信号、以及供电。不能及时维护也是高铁不铺石子的一个重要原因。
现在知道原因了吗?从火车到高铁,从带有石子的铁轨到“无砟” 轨道,科技发展就在我们身边,他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便利。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