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鸡一般在散养的状态下需要5-6个月才能够产卵,而且一旦开始产卵,它们的几乎每天都会产下一枚卵。而原鸡则不同,雌性原鸡并不是每天都产卵的,它们与其他的野生鸟类一样有着固定的发情期。一般情况下,原鸡的发情期集中在每年的2-5月份。到了这个季节,雄性原鸡会通过鸣叫的方式来吸引异性,不过,不同的原鸡繁殖的习性也有一定的区别,比如亚洲地区的原鸡大都是平时群居,到了繁殖期会成对出现,而斯里兰卡的原鸡(黑尾原鸡)则是一妻多夫制的。
相对来说,繁殖期成对出现的原鸡会共同的筑巢(在地面上挖一个浅坑,然后铺上干燥的草),此后,雌雄原鸡会多次交配,每次能够产下1枚蛋,总计产下6-8枚蛋后,雌性原鸡开始孵化受精卵,大约经过20天左右的孵化器,小鸡诞生。
对于一妻多夫制的黑尾原鸡来说,它们就不同了,通常在繁殖期,由一只雌性,多只雄性组成小家庭组合完毕,在发情期,雌性可以与多只雄性交配,最后总计产下约2-4枚卵后,雌性开始孵化受精卵,雄性原鸡们则是负责在附近警戒。
无论是哪一种原鸡,它们每年最多也就产下8-10枚卵,然后将卵孵化后,这一点的繁殖任务就结束了。但是,人工饲养下的母鸡却天天能够产卵,甚至产下的都是未受精的卵,它们也毫不在乎。这就是原鸡和家鸡繁殖习性的差异。
为什么家鸡可以天天产卵?这样公鸡存在的意义是什么?
根据科学家在早期人类的遗址中发现的鸡骨来看,我国是最早将原鸡驯化为家鸡的,驯化史已经有了4400多年。而人类驯化原鸡的主要目的其实就是为了吃肉和吃蛋。但是毕竟一只鸡从孵化到产蛋,至少也得需要半年以上的时间,效率太慢,所以,早期的人就把驯化的重心放到了产蛋这件事上。
由于原鸡有着固定的发情期,在非发情期它们是不会排卵的,甚至在发情期没有异性交配的情况下,它们也不会产卵。所以,人们就开始定向培育,把一些产卵能力强的鸡留了下来,把那些始终不改变自己产卵习性的鸡吃掉。
就这样在人类的定向培育下,母鸡的产卵习性被彻底改变,后来经过一代代的改良,终于有了可以天天生蛋的鸡。
除此之外,繁殖是所有动物的本能,作为母鸡来说,它们疯狂的产卵其实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尽可能地留下后代。由于在人工饲养下,母鸡大都与公鸡隔离,而且它们每天产的卵都被人捡走,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在遇到公鸡时就能受精,它们也不得不提高自己的产卵节奏,这样只要能遇到公鸡,它们就能产下受精卵。而且每天都在生,却没有一个后代的母鸡为了让自己能有后代,它们也进入了这种不断生,不断被捡走的死循环中。
公鸡存在的意义?
从表面上看,母鸡不需要公鸡都能下蛋,公鸡好像没了用处。其实不然,因为由于母鸡产的卵大都被我们吃掉,所以如果没有了公鸡,当母鸡老到不产卵后,我们去哪里再获取可以下蛋的母鸡呢?因此,即便是在人工饲养下,公鸡存在的主要意义之一还是繁殖。
除此之外,由于公鸡比母鸡的肉质更加的鲜嫩,所以对于我们来说,公鸡才是主要的禽类肉食来源,而母鸡则是主要的蛋类来源,它们各有各的用处。
总结
其实母鸡原本并不是天天下蛋的,但是在人类的定向培育下,它们才有了这个能力,而这恰恰也是它能够成为被驯化动物的主要原因。而公鸡也是如此,人不能只吃一茬的鸡蛋,而是需要在母鸡产蛋能力衰退之后,找新的母鸡继续下蛋,所以公鸡依然肩负着繁殖的重任,除此之外,公鸡确实比母鸡也好吃。返回搜狐,查看更多